首页学院概况学科研究教学实验党团工作党史学习专栏
当前位置: 首页>>学院新闻>>学院新闻>>正文

全国全省道德模范先进事迹展:钟光平、廖竹生、孙滨生

时间:[2022-04-14]  来源:办公室  

事迹7

“富裕村”里的脱贫支书

——钟光平先进事迹


钟光平,男,汉族,1968年12月生,中共党员,江西省永丰县佐龙乡富裕村党支部书记。


“一人富,不是真的富;只有大家都富了,那才是真的富。”为恪守昔日诺言,带领村民踏上致富路,32年来,他通过赠种子、传技术、帮销售、吸收贫困户务工、吸纳贴息贷款入股等方式帮助19户贫困户脱贫,坚持每年无偿提供30多个蔬菜大棚给村民种菜,常年吸纳100多人在农场做工,定期培训种植农户1万余人次。依托家庭农场阵地,不遗余力地开展传帮带活动,组建专业合作社,打造致富联合体。经过多年努力,村里新增23家家庭农场,流转土地2200余亩,四成以上村民从事规模化种植养殖业,人均年收入明显增长,所有自然村都通了水泥路、自来水,建起了活动中心、农家书屋、村民说事室等,提前摘掉了贫困村的“帽子”。


“人生天地间,各自有禀赋。为一大事来,做一大事去。”这是陶行知的一句名言。在欧阳修故里江西永丰,就有这样一个人,始终坚守“一口唾沫一个钉”,把信守承诺当作一辈子最大的事。他就是钟光平,也是全省家庭农场的样板和标杆——光平家庭农场的农场主。


1987年,钟光平的母亲因无钱救治而病逝,这成了他此生心中最大的伤痛。他向两个弟弟承诺:一定要发家致富,让全家人过上好日子。

2013年,钟光平当选村支书,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向村民作出承诺:一人富了不算富,大家富了才算富,我要带领全村人共同脱贫致富。在带领村民致富的过程中,他再次作出承诺:我不但要带领大家脱贫致富,更要带领大家做诚信人、种良心菜。


34年来,他一步步践行着自己的誓言和承诺,排除万难,艰苦创业,不辞辛劳、激情满怀地带领全村村民发展多种产业,实施规模化农场经营,将一个被人戏谑为脏乱穷的行政村,变成了一个远近闻名、产业兴旺、诚信种菜的富裕村。


钟光平的先进事迹被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电视台等40多家主流媒体争相报道。2014年,获评全省农村专业大户先进个人;2015年,获评全省劳动模范;2016年,获评全省优秀共产党员、全省优秀党务工作者;2017年,当选党的十九大代表;2019年,入选诚实守信类江西好人、中国好人;2020年,获评“新时代赣鄱先锋”。


一诺:发家致富、摆脱贫困


1987年,对于钟光平来说是最惨淡痛苦的一年。这一年,因心系母亲病情的他在高考中失利落榜,而母亲也因无钱救治撒手人寰。面对母亲骤然离世和两个懵懂年幼的弟弟,钟光平握紧拳头,告诉弟弟:我一定要摆脱贫困,让全家人过上好日子。


誓言易立,实现不易。无钱复读的钟光平,不得不选择在家务农,可家中一贫如洗,仅有4亩耕地,又该如何改变家庭窘况?但再大的困难也没有压垮钟光平致富决心,他一直苦苦思索,致力改变.....


1991年春天,钟光平获悉隔壁乡种植早辣椒收益大的消息后,立即跑去拜师学技,并借了1000元开始试种1亩早辣椒,但因技术不成熟,种的早辣椒全死了,当年就亏了2000多元。


失败是成功之母。凭着不服输的勇气,他再次拜师学艺,第二年又借来5000元,种了4亩辣椒,这次产生了8000元的收益,把亏的钱全赚回来了。随后,他又开始尝试种植晚辣椒,没想到种晚辣椒的收入是种早辣椒收入的2倍,种两季水稻收入的6倍。钟光平从中看到巨大商机,不假思索地走上蔬菜种植道路。为了扩大蔬菜种植面积,钟光平还瞄准了一些外出打工者抛荒的土地,并以租借或流转形式,让沉睡的土地焕发新绿。


奋进总与困苦并存。1998年,发生金融危机,甘蔗市场价由1.2元每根掉到0.3元每根。祸不单行,当年罕见的雨雪冰灾又冻死了钟光平种植的13亩甘蔗,损失达十多万元。这次惨痛的教训,亏空了他奋斗八年的积蓄,同时也让他汲取了深刻教训,懂得了产业发展的保障之道。


通过政府帮扶,钟光平向银行贷款50万元搭建温室大棚,并不断更新蔬菜、瓜果品种,发展秋延蔬菜,调整种植结构。他摸索出果蔬套种、多茬轮作等复合高效种植模式,实现了“一季甘蔗两季菜、一亩收入一万块”,大大提高了农田产能。


尤其让村民佩服和称道的是,2013年钟光平毅然向村民高价流转了410亩土地,注册成立农场,成了全县“吃螃蟹”的首批人。他的家庭农场由无到有、由小到大,拥有了自己的品牌、开办了农场超市,果蔬全部实现农超对接,年纯收入超百万元。目前,农场面积1000多亩,是全省果蔬种植面积最大的农场之一,成为永丰县最有名气的新型现代农民。


二诺:当好“头羊”、帮助共富


都说历经过苦难的人更懂得怜悯与关怀。致富路上,钟光平从来没有忘记拉邻里乡亲一把,他说:“一人富了不算富,大家富了才算富。”这是他的口头禅,也是他的人生格言。2013年,他当选村支部书记,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向村民作出承诺:带领全村人共同脱贫致富。


村民刘国桂,是个双残贫困户,家里穷的油盐都没吃。钟光平了解情况后,对他说:“有我家一口饭吃,就会给你家一口饭吃”。一诺千金,从1997年开始,钟光平就想尽办法帮扶他家致富,至今长达20年,累计资助10多万元。考虑到夫妻俩身体状况,钟光平还主动将其耕地以每亩500元高价承租下来,聘用他们在农场做工,减少他们自己经营农业的各种风险,现夫妻俩一年收入也有几万元,且已脱贫,2个孩子还读完了大学。


村民刘五英,老公患癌去世,一个人抚养着一儿一女,生活极其艰辛。看到这种情况,钟光平主动教她种植蔬菜技术,并承诺帮她销售蔬菜。吃了定心丸的刘五英在钟光平帮助下,每年种植蔬菜获利颇丰,不仅脱了贫,还建起了一栋新房子。让刘五英一直感动的是,钟光平总是先卖完她家的菜,再卖自家的菜。


村民李四英,因骨髓坏死截肢,需常年服药,每年家庭收入不够她治病开销。钟光平获悉后,不仅招她在农场务工,还教她家种植果蔗,两年下来就脱贫了,仅果蔗收入就有2万多元。李四英常感激地说:“没有钟光平,就没有我家的现在”。


钟光平帮助过的村民,还有很多很多。张家没钱买种子,钟光平就跑到张家送种子,李家不懂技术,钟光平就跑到李家菜地进行现场指导,王家的蔬菜卖不出去,钟光平就利用自己的销售渠道将王家的蔬菜卖出去。总之,谁家有困难,他就出现在谁家里,起早贪黑,不知疲倦。钟光平累计帮助19户贫困户脱贫,还坚持每年无偿提供30多个蔬菜大棚给村民种菜,常年吸纳100多人在农场做工,定期培训种植农户1万余人次。


几年来,通过传帮带,富裕村已形成以蔬菜、葡萄、苗木、生态甲鱼四大产业为主导的富民产业新格局,仅登记注册的家庭农场就达20多个,流转土地达2200余亩,500余户农户有四成以上从事规模化种植养殖业,实现全村农民人均年收入达2.3万元,是全县农民人均收入的2倍,提前摘掉了贫困村的“帽子”,成为了全县名副其实的富裕村。


为了改变落后的村容村貌现状,钟光平还带领村两委班子争资金、跑项目、搞建设。如今,8个自然村都通了水泥路、自来水,打造了8个新农村建设点,建起了活动中心、农家书屋、村民说事室等。一个规划有序、环境优美、乡风文明的新农村展现在世人面前。2016年,富裕村被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评为“一村一品”省级示范村。


三诺:做诚信人、种良心菜


《管子》里有一句话:“诚信者,天下之结也。”钟光平靠种植蔬菜发家致富,也通过带领全村人种植蔬菜而让村民跟着富裕起来。他常说,做人要讲诚信,种菜要种良心。一个人丢了诚信,就会丢了所有;种菜如果没有良心,那干的就是伤天害理之事。钟光平再作承诺:我不但要带领大家脱贫致富,更要带领大家做诚信人、种良心菜。


有一年,钟光平承诺种植户以1.8元每根的价位包销甘蔗,但当年市场价格突变,每调运一车至少要亏3000元,可即便是亏,钟光平还是兑现了承诺,用他自己的话来讲:“宁可自己亏大头,也不让农户亏小头,否则以后谁信你?”


前年3月,空心菜特别跑火,卖到3元每斤。这时,有个宜春的客户看到钟光平的空心菜质量特别好,愿意高

出1元的价位收购,但钟光平没有卖给他,还是坚持卖给了吉安预定的客户。他说,做人不能只顾眼前利益,而丢失诚信之本。


宁可少赚、亏本都要诚信买卖。对钟光平来说,这种讲诚信而亏本的事例还有许多,以诚信为本的钟光平自然也赢得了福建、湖南、广东等地许多客户的信任。


“搞种植就要讲良心,特别是吃到嘴里的,绝不能沾毒带假。想一想,假如自己的孩子到了城里,吃的是有毒的菜,咱心里是啥滋味?”“如果在大棚过量使用农药化肥,身体受害最大的首先是天天在里面工作8到10小时的人,污染的还是自己的土地。更不要说,砸了自己辛辛苦苦树起来的牌子,最后吃亏的还是咱菜农。”钟光平时常这样告诫村民,宁愿亏损钱,也不让一棵问题蔬菜流入市场。


在生产方面,钟光平不断引进优良品种,坚持无公害生产标准,使用生物农药,坚决杜绝使用高毒违禁农药,且做到不打除草剂,全部采取人工除草,而且他也要求全村菜农坚决做到这一点。他说一个村庄蔬菜品牌需要靠大家一起来维护,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绝不能图一时之利、毁数十年基业。富裕村的家庭农场都配备了农药残留检测仪,检测不合格的蔬菜绝不让其流向市场,不管批发商要得多急,也都坚持抽样检测。


30年来,富裕村销往外面的蔬菜从未发生过任何质量安全问题,也未遭遇过任何消费者的举报和投诉,其优良品质赢得了广大消费者一致好评。


获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中国好人、江西省道德模范、全省优秀共产党员、江西省劳动模范、全省农村专业大户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


事迹8

身残志坚的“励志哥”

——廖竹生先进事迹


廖竹生,男,汉族,1997年9月生,中共党员,江西省宁都县对坊乡半迳村村民。


在江西省宁都县,24岁的残疾青年廖竹生,已经成为自立自强、诚实守信的精神象征。1997年,廖竹生出生在宁都县对坊乡半迳村一个贫困农民家庭,他双手手腕先天畸形、无法伸直,但靠着坚强的意志,实现了学习生活自理。他坚持着对自己的承诺,从连累家人的“拖油瓶”,成长为脱贫致富的“励志哥”。他信守着对贫困残疾群体的承诺,带领他们电商创业闯新路,用勤劳双手创造美好新生活。他践行着对家乡的承诺,本有能力往大城市发展,却甘愿为乡村振兴做颗“小红薯”。


一个人影响一群人,带动一方人。在廖竹生的世界里,奋进逐梦的信念,是他逆风飞翔的翅膀。通达沃野的网线,是他孜孜探索的足迹。


奋斗的信念伴我逆风飞翔


有一首歌这样唱到:“给我一双翅膀,我想要飞翔,冲破命运的阻挡,追逐生命的阳光……”在廖竹生24年的成长路上,始终有一双信念的翅膀,指引他攻克一道道难关,向着奋斗的人生勇往直前。


廖竹生1997年出生在宁都县对坊乡半迳村一个贫困农民家庭,双手手腕先天畸形、无法伸直,时常遭人捉弄和嘲讽,这让他心里很自卑,觉得自己是社会的累赘。可看到父母为了供他和3个弟弟妹妹生活,早早地两鬓花白,面庞布满愁云,他的心里比承受身体残疾更加痛苦。他暗下决心:“我是家中长子,必须强大起来,让全家生活早日改善,绝不做父母的‘拖油瓶’。”


靠着坚强的意志,廖竹生开始学习生活自理。“我双手不灵活,就把事情提前做、重复做,做得不比别人差。”廖竹生记得,为了能够独立吃饭,他失败了很多次,但尝试了更多次。当他第一次颤悠悠拿起筷子时,一旁的父母并不说话,眼角却泛起泪花。渐渐地,廖竹生克服了穿衣、洗澡等难题,还能干简单的农活。同学们也慢慢接受了他,他的学习成绩也慢慢赶了上来。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初三那年,廖竹生的母亲托人给他捎来了15元生活费,打开一看,全是沾着泥巴的一元、五角叠起来的零钱。廖竹生躲在校园的角落里伤心地哭了,随后把脚一跺,擦干眼泪告诉自己:“我要早日自食其力,减轻父母的负担。”


初中毕业后,廖竹生瞒着父母填报了宁都县技校,学习计算机应用专业,把更多的读书机会留给弟弟妹妹。鲜有机会接触互联网的他,从零开始学起,周末向班主任借钥匙泡在机房反复练习,跟上了其他同学的节奏,最终以优异成绩从技校毕业。他满怀信心去找工作,却四处遭遇闭门羹,原因都一样,“你做不了这样的工作。”


一次次的碰壁并未让廖竹生消沉,他坚信,只要自己不放弃,一定会有机会。


2015年,转机来了!驻村帮扶干部来到廖竹生家宣讲政策:“党和政府非常关心贫困人口脱贫致富,尤其是残疾人的脱贫问题,县里将组织免费电商培训班,不知小廖感不感兴趣?”


18岁的廖竹生听后非常兴奋,立即填表报名,成为宁都县免费电商培训班的一员,获得了就业培训合格证书。在政府的帮扶下,他进入宁都电商产业园工作,开设了一家布鞋分销网店,第一个月就赚到近3000元,抵得上父亲卖一年红薯的收入。


获得人生“第一桶金”后,廖竹生更加自信,刻苦学习钻研,考取了平面设计师证和电商美工讲师证,尽快摘掉贫困帽成为他奋斗的下一目标。


带领残疾人插上电商脱贫的翅膀


一个人可以走得很快,一群人却可以走得很远。廖竹生深知这一点。初涉电商小有成就后,他就想着:能不能聚合一些身残志坚、志同道合的兄弟姐妹,大家携手创业,插上电商翅膀,在更广阔的天地中翱翔。


2015年9月,宁都县第一期残疾人电商培训在该县电商园举行。其间,廖竹生和参训人员讨论电商,大家觉得鼠标动一动、指尖滑一滑、足不出户就能挣钱是胡扯。廖竹生便拿出自己从事电商半年来的订单和营业额,顿时激发了大家的创业热情。接着,他又趁热打铁:“虽然我们身体上有缺陷,但只要大家聚指成拳,定能干出一番事业来。”


说干就干!培训结束后,廖竹生立即拉着几个残疾人朋友,组建了当地首个残疾人创业团队——励志园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廖竹生熟悉电脑操作,便承担起图片制作、网页设计;曾北方年长,生活经历丰富,负责团队财务;肖石生有三轮车,负责到果园、市场调研;谢明生则主要负责网店的管理……一群残疾热血青年各尽其能,开启了人生的新尝试。


为了帮扶励志园发展,宁都县免费提供了办公场所和宿舍,为他们申请到15万元贴息贷款。然而,创业之路并不平坦,贷来的资金一开始全部收购了脐橙,由于大家对脐橙品质和市场行情不了解,大量脐橙滞销。橙子边卖边烂,最后亏了好几万元。


“干脆就这样散伙算了。”看到伙伴们个个灰心丧气,身为“老板”的廖竹生作出承诺:“失败不可怕,可怕的是放弃,我一定会带领大家把钱赚回来。”在他的争取下,经宁都县委县政府协调,电商园党支部拿出10万元资金,帮助公司渡过了难关。


总结失败教训,廖竹生决定改变思路,转单一销售为综合销售,发展以特色农副产品为主,电子家电、服饰鞋帽为辅的多种经营模式。大家重新振作,运营日益上手,公司慢慢走上正轨,年营业额达到上百万元。一群原本靠政府救济的残疾人,如愿实现了脱贫致富,展现了自我价值。


在创业过程中,廖竹生始终以诚信为本,坚持不刷单、保证产品质量,不回避问题,第一时间为客人提供良好的售后服务。2016年,由于天气、运输等原因,广东、浙江客户收到的赣南脐橙出现腐烂现象,廖竹生得知后,立即向客户补发或如数退款。2019年,赣南脐橙价格高,市场供不应求,公司时常面临货源紧缺的情况,有人便建议“用一些次果装进箱子里”“购买外地脐橙来代替赣南脐橙”,但廖竹生想也不想就拒绝了:“赣南脐橙是赣州的金字招牌,我们必须守护好,不能赚昧心钱。”


在脱贫攻坚大潮中,宁都作为江西省网络扶贫重点县,成为全国网络扶贫工作推进会的现场。励志园的故事由此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入选中央“砥砺奋进的五年”大型成就展,接受了中央领导的检阅,被中央网信办称为“全国8500万残疾人创业典型”。许多人了解到廖竹生的困难,有的买家想多付款,有的买家对他的产品质量要求不高。廖竹生婉拒了这些“额外”的关心:“感谢大家对我们的帮助,我相信只要诚实做人、本分做事,一定能取得成功。”


愿做乡村振兴的一颗“小红薯”


从连累家人的“拖油瓶”到年入十万、帮助100多名贫困群众就业的“励志哥”,廖竹生赢得了社会的尊重和点赞,2019年先后荣获“全国自强模范”“全国脱贫攻坚奋进奖”“中国好人”三个“国字号”称号。2021年2月,在北京举行的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廖竹生获“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受到习近平总书记的接见。


在习近平总书记向世界宣告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的神圣时刻,能够作为千千万万脱贫致富的先进典型,接受最高规格的表彰,廖竹生感到无上荣光。他说:“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我会铭记总书记对赣南老区的深情厚爱,努力拼搏,为乡村振兴贡献绵薄之力。”


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在党和政府的关爱下自力更生的廖竹生,说的最多便是感恩。多少次,他摸着胸前的党徽,心中一把火熊熊燃烧:“我要帮助更多的人,不愧对组织的培养。”经反复思考商议,他发起“电商团队+种养基地+农户”的模式,助力家乡农户销售农产品。


模式虽好,融资过程可谓艰辛,最终励志园团队筹得30万元启动资金。在洽谈脐橙基地时,不少农户看到廖竹生他们是残疾人,觉得心里没底。廖竹生与团队成员商量,决定一次性先付3年租金,用诚意打动了农户。励志园与多个种养基地与签订采购协议,形成产业联盟,带动了村民就业,团队也由组建之初的5人扩展到16人。


近年来,农村电商在赣南大地蓬勃发展,成为推动乡村振兴的主力军。廖竹生担任了宁都电商园的兼职讲师,为培养电商人才助力;开设了设计工作室,承接电商平面设计、广告策划和推广、代运营等。2020年起,他鼓励励志园的成员们另立“门户”,根据各自所长,在不同领域回馈社会。廖竹生的“名人”效应也得以显现,受邀前往北京、广东、福建、海南等地从事带货直播。无论身在何方,他都会着重推介赣南脐橙、柚子、茶叶、白莲、黄椒等特色农产品。


“有句农谚叫‘栽上红薯秧,一棵收一筐’。”廖竹生说,乡村振兴为农村青年提供了大有可为的舞台,他愿做一颗“小红薯”,用自己的力量带动更多人参与家乡发展。通过互联网,赣南土特产飞出大山,销往全国各地。这件事看似简单,却承载着乡亲们的小康梦。他会用心地栽种、施肥,让质朴的土地开出芬芳的电商花朵。


如今,走马赣南城乡,村民在田间地头现场播报,基层干部上直播间代言吆喝,网友分秒必争“云上”下单,快递小哥快马加鞭线下送达……这一切,与“廖竹生们”的努力息息相关。2021年,廖竹生再次踏上创业之路,新公司正在装修,一幅新的蓝图正在他脑海里绘制。“让更多人发展电商增收致富,始终是我的初心,也是我的承诺。”


廖竹生,这位24岁的残疾青年,用他的勤劳、务实、担当,为人人享有出彩机会的伟大时代写下了精彩的注脚。他说,他还很年轻,还有很多事情要挑战。他会一直在路上,只要有梦想,一定能飞翔。


获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全国脱贫攻坚奖奋进奖、全国自强模范、全省脱贫攻坚奖奋进奖、中国好人、江西省道德模范等荣誉称号。

事迹9

“千锤百炼”铸就航空工匠

——孙滨生先进事迹


孙滨生,男,汉族,1962年2月生,中共党员,航空工业昌飞公司飞机钣金工。


他39年扎根钣金制造一线,以过硬技能成为钣金车间的“119”,他牵头完成技术攻关13项,获得国家专利20项,多项课题获得航空工业、省、市及公司科技进步奖。他参与过AC313、AC311、直8系列型机、直11系列型机、直10系列型机等国家重点型号和对外合作项目波音、S76D、S92、A109等型机的科研生产工作,多次受命赴部队参加国产航母交付等重点任务的直升机现场维护保障,为国产直升机翱翔蓝天立下汗马功劳,用实际行动践行劳模精神工匠精神。


匠心筑梦,大国崛起。在我们身边,就有这么一些人,他们执着、坚守,对自己的工作和产品精雕细琢,以追求卓越的精神为各个专业领域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大动力。39年扎根一线的航空工业昌飞公司飞机钣金工孙滨生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39年来,孙滨生历经无数次敲打磨砺,成为钣金车间关键件、重要件、特急件任务的“119”,加工零件一次合格率达100%。


一股“倔劲儿”造就100%合格率


孙滨生个子不高,戴着黑框眼镜的他透着一股书生气。没有老师傅的那种倨傲,待人谦逊随和,而熟悉他的人都知道他身上有股子精益求精的“倔劲儿”,话不多的他只有在谈到工作的时候才会双眼放光、滔滔不绝。


与汽车零部件由机器生产不同,飞机的钣金零件大部分都是手工制造,核心部位的零件都是由人工一点一点敲出来的。这对工人的手艺提出了极高的要求。


“要干,就干精品,每一个钣金件制造,都力争将其做成艺术品。每当产品完好交付,或攻克了技术难题,内心非常自豪。”孙滨生常对人这样说,也始终是这样干的。在他看来,作为钣金工作的传承者,他理应“靠手艺来守艺”。工作这么多年来,他始终保持加工零件一次合格率均达100%。


有人称孙滨生是经过“千锤百炼”的技能大师,孙滨生则笑言“有时一个钣金复杂件就得一万多锤”。业精于勤,或许并非是对孙滨生技艺炉火纯青的完整解释,两大抽屉已发黄的专业书籍以及“钣金没有千篇一律的对错,你想出办法最快、最好、最省时间是最主要的”的逆向思维方式便是明证。


譬如,针对公司对外合作项目A109、S76D、C919等机型的批产任务中部分难成形、高强度黑色金属复杂钣金类结构件成形是型号批产瓶颈问题,首次应用模拟仿真技术对该部分零件的成形工艺方案作出了快速有效评估,对零件的潜在成型缺陷进行分析并制定有效防范措施,有效地解决了高强度钣金件成形过程中的回弹问题,极大地降低了零件的研制周期和研制成本,直升机大型薄壁蒙皮技术、薄壁管路系统数字化制造成形系统等得到外方专家的肯定,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在日常工作外,孙滨生时常会去翻阅业内书籍,琢磨如何突破现有的技术。正因为如此,他总能不断改进创新工艺加工方法,凭借自己丰厚的操作经验,自己制作一些简易工装来加工零件,解决了许多工艺与设计很难协调的技术问题,提高航空产业钣金钳焊加工成型质量,得到客户和外方专家的一致好评。


关键时刻“顶得上、拿得下”


“飞机生产过程中,零部件的加工必须相当精准,不能出丝毫差错。”对工艺的精益求精和对产品质量的严格要求,让孙滨生练就了一手过硬的技术本领,“有困难、找老孙”成了昌飞公司钣金领域的一个习惯,而孙滨生从来都没有让大家失望,攻克了一个又一个技术难关。


有一次,昌飞公司的一个对外项目中,一个价值3万美金的零件没有通过验收,只能报废。如果报废,需要重新到国外去采购,这样一来需要3个月的时间,就不能按合同约定如期交付。


怎么办?大家想到了孙滨生。拿着濒临报废的零件,孙滨生二话没说,就开始了“敲敲打打”。几天后,经过孙滨生重新加工修改的零件,顺利通过了验收,一个让全厂都棘手的难题,就这样被孙滨生迎刃而解。凭着过硬的技术,孙滨生在直8、直10、S92型直升机大部件科研生产,以及对外合作S76D、A109等型号研制中,解决了大量钣金制造关键技术问题,为多个型号直升机立项做出了突出贡献。在直10研制过程中,他通过革新制造技术、改进制造工艺,实现了产品的高质量交付;在对外合作生产中,产品质量要求高,他多次得到了外方技术人员的高度认可,节约了大量生产成本。


“找老孙”如今已经成了钣金车间的一句俗语,也成了该车间顺利完成各项任务的底气。有一次,该车间在承接国外订单后,生产出来的蒙皮因搬运不慎,导致有些微瑕疵,虽不影响质量,但要求向来苛刻的国外客户却拒绝验收,并要求重新制作。


“国外客户甚至会用敏感舌头去舔,用来感受蒙皮的光滑程度,要求十分高。”钣金车间生产主任揭小清告诉记者,经过一番协商后,国外客户同意我们进行修复,但强调要“孙师傅”亲自上阵。


多次的合作,让国外客户对孙滨生十分认可,并给出了一周的修复时间。然而,让这位国外客户惊讶的是,孙滨生仅仅用3天时间就将这块长3.7米、宽1米的蒙皮修复成功,并且挑不到任何瑕疵。


类似的事情还有不少,例如前往某部队修复飞机尾门,在一番敲敲打打中,孙滨生甚至没有敲掉一丝漆的情况下,就将已被视为“报废”的尾门修复好,让部队首长竖起了大拇指;例如他接受任务参加国产航母重点任务,连续工作38小时,顺利保障了航母的交付。因为多次解决突发技术难题,孙滨生被大家称为应急任务中的“119”,关键时刻能“顶得上、拿得下”。


爱“挑刺”的师傅


航空工业需要一代一代的航空人刻苦钻研、精益求精。为了培养人才,昌飞公司于2014年成立了“孙滨生劳模创新工作室”,积极发挥劳动模范的引领带头和传承作用。孙滨生说,这些年也有不少公司高薪挖他,但他不为所动。“既然干这一行,就扎扎实实的干好,要耐得住寂寞,只有沉下心来埋头苦干,我们的航空事业才能越来越好。我希望把自己的手艺传给年轻人,更希望把这份理念传给他们。”


凭着极为丰富的操作经验,以及善于学习和思考的习惯,孙滨生近些年牵头完成较大技术攻关13项,其中2项获得全国QC优秀课题,申请国家专利20项,多项课题获得航空工业、省、市及公司科技进步奖,也让他培养了不少公司的业务骨干。由于成绩出色,“孙滨生劳模创新工作室”被江西省总工会、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分别授予省级、集团公司级劳模创新工作室,被景德镇市授予技能大师工作室称号。


钣金车间班组长黄小江是一名80后,2009年工作时便呆在钣金车间,一直待在孙滨生班组工作,“之前跟的师傅已经退休,后来跟着孙老师学习了很久,他也是我的师傅。”


在黄小江眼中,孙滨生这个师傅爱“挑刺”少夸人,“他总是找我们生产产品的瑕疵,批评我们,并再三告诫我们,‘离地三尺,人命关天’,要求我们要凭良心生产质量过硬的产品。”


然而,虽然师傅爱“挑刺”,黄小江却十分服气,在他看来,师傅对于产品质量的追求,堪比制作艺术品的要求,“他不仅要求制作的产品质量过关,而且还追求线条的美感。所以他说我们,我们都很服气,也希望他多说说我们,帮助我们成长。”


作为一名师傅,孙滨生严厉从不藏私。黄小江说:“师傅的劳模创新工作室就设在我们生产一线,他经常指导我们,可以说只要你愿学,他就愿毫无保留地教。”


正是在这种“毫无保留”的劳模精神引领下,如今的钣金车间“比学赶帮超”氛围极为浓厚,不少人都成为了航空行业的技术能手,黄小江如今就是“中央企业技术能手”“八一工匠”“航空工业技术能手”,而孙滨生所带领的团队和班组职工现有高级技师3名、技师8名,高级工30多名,其中经过他培训指导的1人还在有“技能奥林匹克”之称的世界技能大赛中荣获优胜奖。


从刚入行到如今,转眼39年过去了,当年20岁的小伙已年近花甲之年,岁月在孙滨生脸上留下了沧桑,却从未让他在热爱的工作前做出任何让步,上班、加班依然是他的常态。遇到难处理的问题,他总是毅然冲上前,有的时候连续工作二三十个小时甚至更久,就像刚入行时他的师傅们那样,对工作认真负责,充满激情,全身心付出。


“最大的成就感就是中国航空事业的蒸蒸日上,而自己是其中的一份子。“九·三大阅兵时,看到那么多直升机从天安门前飞过,内心的激动和自豪真是没法用言语表达,因为那些飞机中,有很多都是我参与制造的。”或许,这份自豪感就是孙滨生工作的不竭动力。


获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全国劳动模范、全国技术能手、江西省道德模范、江西省劳动模范、江西省优秀高技能人才(赣鄱工匠)等荣誉称号。



上一条:全国全省道德模范先进事迹展:万佐成 熊庚香夫妻、王 亮、支月英

下一条:全国全省道德模范先进事迹展:江满凤、周发春、胡红霞

关闭窗口